最近金門引水事件惹得沸沸揚揚,看來是臺灣執政者不夠大氣,民生問題優先,至於意識形態可以先放在後頭。前一陣子台大教授薛承泰以金門人的身份發表一篇批判時政的報導─〈金門與馬祖鄉親是台灣人嗎? 消逝中的福建省…,〉讓人看得過癮難過。其實臺灣人應該更瞭解金門,或者說認識金門才是理解臺灣的跳板。這篇文章是很久以前幫金門湖峰社區寫的,原題〈走進金門湖下看世界〉,今天有感稍微小改了一下。
最近金門引水事件惹得沸沸揚揚,看來是臺灣執政者不夠大氣,民生問題優先,至於意識形態可以先放在後頭。前一陣子台大教授薛承泰以金門人的身份發表一篇批判時政的報導─〈金門與馬祖鄉親是台灣人嗎? 消逝中的福建省…,〉讓人看得過癮難過。其實臺灣人應該更瞭解金門,或者說認識金門才是理解臺灣的跳板。這篇文章是很久以前幫金門湖峰社區寫的,原題〈走進金門湖下看世界〉,今天有感稍微小改了一下。
口述訪談:一個意義與目的的觀點
社區故事對於凝具社區共同意識具有一定的意義,因此,如何採擷社區的故事變得相對有趣。很多社區把耆老訪談視為社區營造的過程,著重技巧層面,卻忘了問為什麼要做口述訪談?這幾年常常遇到社區拿著一堆名人雅士的名冊,希望我到社區幫忙訪談。我想以「口述訪談:一個意義與目的的觀點。」來釐清這些問題。
員外變乞丐的故事─萬選居的愛恨情仇
今天跟大學好友夫妻約在民族西路的伯朗咖啡見面,從民權西路捷運站下車以後,沿著淡水線的平面林蔭大道往北走,眼前突然一座崇德宮福德祠擋在眼前,好奇往裡頭一瞧,沿革志寫了劉家三代主委的重建事蹟,還有從淡水火車站至捷運線對土地公廟的影響,這裡原本是大加蚋堡牛埔庄,由於淡水鐵道的鋪設,牛埔庄被一分為二,土地公廟位於路西的稻田裡,路東是村莊所在,因為鐵道一分為二,但村民並沒有因為鐵道阻隔而停止祭拜土地公,仍然虔誠奉祀。後來田地日漸消失,都市化日益加劇,滄海桑田變成高樓大廈,劉氏族人發起籌建事宜,終於民國68年落成入火。剛走出廟門就遇與我年紀相仿的一位「年輕人」堆滿笑容走過來攀談,原來是劉氏族人的第三代,與我同年原本在銀行工作,父祖三代都幫福德祠服務,他說自己什麼都不懂,因為父親生病以後發願,才回家幫忙廟務。他帶著我到辦公室看裡頭的兩個石碑,裡頭記載了民國72年、86年兩度重修的捐助芳名錄。還有高掛在廟門虎爿上方兩塊牌匾,分別是大同創辦人林挺生與政治聞人謝長廷所贈。
地方政府的社區營造一直有兩條路線並進,一條是以都發局為主的硬體景觀營造;另一條是以文化局為主的軟體文化調查(近幾年社福/環保路線興起,但自主性不強,有違社造精神。)過去兩者各行其是,這幾年雖相互取經,但仍不離本行(景觀v.s.文化)。尤其前者補助優於後者,志工兼做義務工程隊,整理社區環境或創造社區新的景點固然有其意義,但若能更進一步從社區的過去理解現在,思考社區可能的未來,兩者相得益彰,臺灣社區之美就更為人所讚嘆了。臺中市梧棲區下寮社區與一般社區無異,社區志工在陳常瑞理事長的「無為」帶領下,從103年開始積極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幾次執行都發局計畫,累積不少的成果與能量。例如104年度〈竹筏帶回老故事,漁網網著下寮情〉計畫,以文化牆呈現傳統捕魚技法,將鮮貨外殼作為裝置藝術創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由志工親手創作共同施作的那份成就感,一直為社區民眾津津樂道。
《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作者Margaret Mark & Carol S. Person,原英文書名為‘The hero and the outlaw : building extraordinary brands through the power of archetypes’ (Person, 2002),這是一本實用又有趣的書籍,可以用來分析日常生活中任何表像背後的意義,作者從理論與實務分析各類廣告所訴求的神話角色原型(archetype)。全書分成六個篇章,從古老(the Past)的珍貴資產淬鍊出後現代的行銷術,在一個由神話、傳奇和文化意義所造成的拱形結構消失的社會裡,透過構築自我的拱形結構(尋找自我)創造有意義的行為(需求):「如何運用深刻的原型來創造、維護和培養品牌的意義?」
原形角色之所以有效,正因為它可以打動人心,「動機理論」成為角色分類的關鍵,這兩組四種原型分別是:穩定/控制v.s.冒險/征服;獨立/實現v.s. 歸屬/社交,各自在四個不同的向線上。
彰化元清觀對面有一家森田榻榻米行,「榻榻米」日文「たたみ」,中文稱之為「疊蓆」。這項工藝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治時期約莫1930年代,成為臺灣居住文化的一部份,再隨著居住形式與住屋形態的改變而沒落,成為臺灣傳統產業,吸引媒體的目光作為滿足觀眾懷舊的想望。只是這種短暫的曝光對消逝的傳統產業並沒有太多的助益,除了技術與情感,也許還有更多可以注入的文化元素。
森田榻榻米的老闆陳財烈先生,民國41年(1955)出生,國小畢業(1977年)開始跟著父親學做榻榻米。父親是日大正12年(1933)出生,十幾歲(1940年左右)開始跟著日本人學做榻榻米,日治時期的矮房子、板仔厝對榻榻米的需求很多,全彰化市有六家榻榻米店,目前就只剩下森田一家純手工榻榻米製作店家,仍然有一般民家的愛好者會前來購買。陳財烈先生說:
日本史的啟示─記《3天讀懂日本史》讀後感
這幾年臺灣史逐漸成為顯學,相較於過去中國歷史的浮誇自大,臺灣史其實顯得多元而有趣,問題是當我們熟悉1895-1945年日本治台五十年史,卻對日本本本國史一無所知,用這樣的視角認識台灣,顯露出地域主義的狹隘性。
清水和平新城的尋根之旅
責任撰稿:臺灣東鯤文史協會蔡金鼎
隱藏在社區裡的臺灣齋教發展史─臺中市後壠子民德堂
民德堂,為屬齋教龍華教的佛堂,由開山住持顏普眼創建於清朝咸豐九年(1859年),對於台灣齋教文化與羅普仁(羅祖)的學術研究有相當貢獻。~引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