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門引水事件惹得沸沸揚揚,看來是臺灣執政者不夠大氣,民生問題優先,至於意識形態可以先放在後頭。前一陣子台大教授薛承泰以金門人的身份發表一篇批判時政的報導─〈金門與馬祖鄉親是台灣人嗎? 消逝中的福建省…,〉讓人看得過癮難過。其實臺灣人應該更瞭解金門,或者說認識金門才是理解臺灣的跳板。這篇文章是很久以前幫金門湖峰社區寫的,原題〈走進金門湖下看世界〉,今天有感稍微小改了一下。
金門官方勢力進入始於十三世紀末(1297)元朝設立浯洲鹽場,下轄官鎮(今官澳)、永安(今西園鹽場)、田墩、沙美、浦頭、斗門、南埕(今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保林(今西浦頭至古寧頭一帶)、東沙、烈嶼(今上庫至上林一帶)等十個鹽埕,湖峰楊氏族人即為官澳移民中一支。元朝國勢日衰,沿海盗匪盛行,族人於元末(約1360年)由海路遷居湖下定居。明帝國為朱元璋肇始於1368年,開始對金門積極治理,1388-1392年間設千戶所城於,五個巡檢司城分別於官澳、陳坑、峰上、田浦、烈嶼,恰為族人西遷以後。自此,百姓生活日趨穩定,楊姓族人開枝散葉,或因應生活墾荒南遷內陸榜林村、或隨鄭家軍東渡澎湖西嶼合界村、入番(下南洋)最早以新加坡碼頭工人最多。認識金門可以由湖下開始,村落的故事就是金門地方史的縮影,也是世界史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身為臺灣人您不可以不知道金門的故事。
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

楊華(1745-1826),字良淵,初為廈門前營外委九品武官。乾隆51年(1786),臺灣大里杙林爽文叛變,楊華隨軍作戰,前後八戰,獲賊人最多,擢升福建水師提標中營千總(六品)。嘉慶元年(1796)陞海壇(今平潭)鎮標右營守備(五品),先後擒獲海賊盜匪百餘人,奪取八艘海賊船。接著又奉檄護送琉球貢船,船經五虎洋,擒獲盜賊蔡志等,奪回被俘的官兵水手數人。逃逸在外的盜匪陳阿包,招集亡命之徒四出劫掠,氣勢甚為囂張,也被楊華在白犬洋逮捕伏殺。授官閩安左營都司(四品),再摛獲盜賊陳才,以及首領許跳,再授至狼山左營游擊(從三品),數次陞遷官拜京口副將(從二品)。嘉慶十四年(1809)再陞蘇松鎮總兵(正二品),同時掌理江南提督乙職。吳淞為蘇松要害,其時為海寇蔡牽的勢力範圍,楊華到任後,阻斷接濟,搜捕間諜,增設礮臺,自金山衛、劉家河、福山港、寶山等處建立聯絡聲援的管道,不分寒暑防堵沒有間斷,最後蔡牽勢力不敢再犯江南界,這些都是華的功勞。楊華以六十五歲高齡告老還鄉,卒於清宣宗道光六年(1862)七月初二日,卒年八十二。
楊華故居位於湖下西北隅,傳為嘉慶帝賜建皇宮式三進平屋衙署,鄉稱為提督衙。其墓園在西北方約百公尺,古墓原鐫刻「皇清誥授武顯將軍楊公暨誥封夫人徽柔洪氏副室夫人陳氏壽域」,有短石室及石獅等物,惜於民國85(1996)年五月十六日晚被不肖之徒盗挖,竊去殉葬器物。其子武鎮墓在村西,亦於同月被盗挖,今所見者為後世重修新墳。金門不是從823才開始跟台灣有關係,它 一直跟我們十指相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