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學好友夫妻約在民族西路的伯朗咖啡見面,從民權西路捷運站下車以後,沿著淡水線的平面林蔭大道往北走,眼前突然一座崇德宮福德祠擋在眼前,好奇往裡頭一瞧,沿革志寫了劉家三代主委的重建事蹟,還有從淡水火車站至捷運線對土地公廟的影響,這裡原本是大加蚋堡牛埔庄,由於淡水鐵道的鋪設,牛埔庄被一分為二,土地公廟位於路西的稻田裡,路東是村莊所在,因為鐵道一分為二,但村民並沒有因為鐵道阻隔而停止祭拜土地公,仍然虔誠奉祀。後來田地日漸消失,都市化日益加劇,滄海桑田變成高樓大廈,劉氏族人發起籌建事宜,終於民國68年落成入火。剛走出廟門就遇與我年紀相仿的一位「年輕人」堆滿笑容走過來攀談,原來是劉氏族人的第三代,與我同年原本在銀行工作,父祖三代都幫福德祠服務,他說自己什麼都不懂,因為父親生病以後發願,才回家幫忙廟務。他帶著我到辦公室看裡頭的兩個石碑,裡頭記載了民國72年、86年兩度重修的捐助芳名錄。還有高掛在廟門虎爿上方兩塊牌匾,分別是大同創辦人林挺生與政治聞人謝長廷所贈。

一間小小的福德祠,揭露的百年台北的城市發展史。1901日本政府徵收牛埔庄土地鋪設火車鐵道淡水線,村莊一分為二,從此農村變都市,土地公找不到棲身之所。1939年「株式會社大同鐵工所」創辦人林尚志看準鐵路運輸之便,在當地徵收農地設立工廠。1961年,大同鐵工所以「大同製鋼機械公司」成為臺灣第一批在證交所上市的公司之一,負責人是林尚志之子林挺生,那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1976年福德祠新建入火, 1973年再擴大規模,1979年林挺生贈「護國佑民」匾,也是企業輝煌的年代。1995年(乙亥),出生於當地的立法委員謝長廷孟春贈「崇德宮」匾,隔年,他與彭明敏搭擋,代表民主進步黨成為第一屆民選副總統候選人,同年璩美鳳檢舉宋七力宗教詐欺,並指謝長廷收受宋1,600萬元政治獻。然後是鐵路改捷運的交通工程,崇德宮又得拆遷,淡水捷運線在民國1997 3月開放通車,土地公也求得一小塊土地安身,於當年重建完工入火。然後是我今天撞見的土地公廟「占著」綠園道的景像,看似奇怪,其實崇德宮卻成為大稻埕城市化最重要的歷史見證。

劉主委說很多外國人會騎著UBIKE到廟裡拍照,台北人真的很幸福。這些在地的文化資源與民間信仰,一直是最重要的觀光資產,也是老外接觸臺灣民俗文化的起點,只是廟裡的故事還是很少,可以講故事的人更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加蚋堡 牛埔庄 大稻埕
    全站熱搜

    蔡金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