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梧棲港?找尋消逝的臺中「港」
by 蔡金鼎
有一些人旅行是為了尋找絢爛的景點,追求剎那成為永恆;還有一些人旅行在尋找歷史的足跡,為土地訴說不朽的傳說。龍井、梧棲有著龍(目井)、鳳(非梧不棲)的高貴命名,也留下許多鄉野傳說,但您有多久未曾造訪這些地方?十八世紀中葉,臺中市西南邊陲的大肚溪口附近,有一座為防禦海賊而築的水裡港。而隨著中部稻米輸往大陸,促使本地大甲溪與大肚溪間,另外兩個重要港口的興起,北為(梧棲)梧棲港、南有(龍井)塗葛崛。船運昌盛帶動沿岸市街聚落形成,與對岸汕頭、廈門、福州交通往來頻繁,這是一個世紀以前,我們祖先上岸的地方,曾經舟楫輻湊、人車沓雜。時至今日,這些港口或者早已消失了;或者滄海桑田、鉛華盡褪,這一次我們要踩著歷史足跡尋找絢爛的景點,來一趟臺中「港」小旅行,帶著大家找尋臺中市消逝的港口。
一座在「水裡」的軍用港
除了商業交通往來,軍事防衛是臺灣西岸築港的重要原因,龍井大肚溪口的水裡港,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是臺中最早汛塘(基層軍事駐地)所在之一。當時的水裡港是一座可停泊小船的港口。1774《續修臺灣府志》記載:「水裡港在(彰化)縣治北二十里,海汊小港。」1788年,台協水師左營由原本駐紮地(台南)安平移至(彰化)鹿港,可見當時中部重要性的提升。從18世紀末以後,大肚溪口的水裡港一直是守衛鹿仔港與彰化縣城的屯兵重地,當時的水裡港汛「兵房三間,駐兵二十名。」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五汊港逐漸取代了水裡港的地位,1836年《彰化縣志》記載:「水裡港之北十里有五叉港,現時小船嘗多停泊,宜將水裡港汛移駐於此。」水裡港的沒落是臺灣西岸河口港共同的宿命,隨著河川沖積下來的沙泥,港口深度縮小,船渡日益困難,不得不另外尋找替代外港,造就梧棲港與塗葛窟港的興起。今日的水裡港村落還在,港口還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它的蹤跡。
麗水漁港觀落日
翻開臺中市地圖,您還真的可以找在「水裡港」這個地名,它位於今日龍井區麗水里,就在大肚溪水海口,過去的水裡港成了今日的「麗水漁港」。站上堤防,一座希臘風情的觀景平台,讓這裡成了許多遊客與情侶造訪的地方,許多人到這裡騎單車、觀落日、賞夜景,晚霞、星光倒映船筏水波粼粼,風景美不勝收。兩百年前,這裡是中部重要的水師駐軍所在,海賊王蔡牽的故事也與這裡息息相關,就看您願不願意更加了解我們腳下土地的故事?
三府王爺福順宮
如果您真的願意對臺灣土地的故事多一點了解,建議您走進水裡港村落(今麗水村)瞧一瞧,村子裡最醒目的是一座福順宮三府王爺廟。這座廟宇外觀雖然新穎,卻是中部移民史最佳的見證。福順宮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創建於1736年間,也正好是水裡港興盛的年代,時至今日,其分靈廟遍佈全臺超過百間,尤其以中部地區最多。這些分香廟宇,命名原則頗具特色,例如位於(北屯)「軍」功寮的「福」順宮就稱為「軍福宮」;位於(東區)「新」庄仔的「福」順宮就稱為「新福宮」,其他如西屯永安宮、南屯保安宮、大肚慶順宮…等等,都是以地方信仰中心的庄頭廟,下次您可以走進聚落鄰里廟宇瞧一瞧,如果看到朱、李、池三府王爺的奉祀,那肯定與大肚溪口的福順宮有緊密的關係,它不只是地方信仰中心,還是中部移民史重要的見證。
水裡港福順宮的香火取自大陸福建省漳州漳浦縣瑞安鎮京仔社,但該祖廟歷經文革、破四舊後,早已毀棄不知去向,原廟址改建為開漳聖王廟,讓水裡港福順宮成為全世界「朱李池三府王爺信仰」系統唯一的祖廟。要特別說明的是朱、李、池三府王爺信仰發源於福順宮,是中部地區特有的王爺信仰,與南部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完全不同,也並非五府千歲其中的三尊。另外,福順宮廟旁有一座三府王爺文物館,都是您可以一併造訪的史蹟點。
二、 以沙洲「五汊」為名的商港
水裡港沒落以後,梧棲港轉而昌盛繁榮。梧棲港,舊名「五汊港」,緣於西部沿岸沙汕潟湖地形,梧棲港在牛罵溪入海分叉處,形成蜿蜒曲屈的五條水路港汊而得名。1770年間,梧棲港(五汊港)與福建各港間,開始有帆船(junk,閩南語音,日人稱為戎克船)貿易往來。1820年以後,由於中部各港相繼淤淺,它開始成為中部船運樞紐。好景不常,十九世紀中葉,泥沙淤積使港僅深達三~四尺,必須另闢竹筏港接駁,船運逐漸衰落。1887年大甲溪與至大肚溪一帶,由彰化縣分出,另置台灣縣(即今臺中市),梧棲港雖然仍是主要出入門戶,但港外已經是「沙痕盤曲,巨舟難攏,洋船罕到」。為因應商船往來,清政府在港口設置文武口掛驗船隻,徵收口費(似今關稅)。日本統治年間,梧棲港與大陸福建省泉州府的瀨窟、廈門、澳頭、祥芝貿易對渡,雙方交易仍頻繁,其中以稻米輸出為大宗,1902年佔全台輸出總量58%,高居全台第一位,但爾後則逐年減少。1938,總督府發佈「梧棲築港計劃」,翌年定名為「新高港」,並舉行開工典禮,後因太平洋戰事影響,於1944年8月被迫停工。戰後,新高港計畫改稱「台中港」,於1971-1976年間興建完工,港區南北五公里,東西寬一點五公里,內設商船港、工業港及漁港三部份(低潮時水深11公尺),為國府稱揚的十大建設之一。
梧棲老街向晚天
您可曾想過為什麼現在的梧棲漁港在清水?走在蕭瑟的梧棲老街,偶遇幾間華麗裝飾的老房子,似乎見證這繁華一時的港口興衰。老街上消失的港口是西部河港的宿命,也是統治者積極建設的結果。下寮居民自古以海為生,此地舊稱「魚寮」,即使商港的功能消逝,潮間帶採集與近海漁業,在戰後仍是當地居民主要謀生方式,一直到台中港開闢以後,漁民先首先失去了大海。老街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正元說:
現在梧棲漁港為什麼遷到北邊去呢?原因是因為商港的需要,才一直把我們趕。一開始從這裡趕到遊客中心那邊一小個洞;後來XX汽車要來租用土地,又趕到碼頭那邊,趕到一直沒有地方,才用徵收的方式。
2000年,政府以七百萬的代價,收購當地僅存的八十七艘筏仔,梧棲漁民連下海的工具也沒了,最後一位漁民至此真正消失在老街上。而位於清水的梧棲觀光漁市,假日人潮依舊熱絡,真正的梧棲老街,只剩下三三兩兩的背包客,穿梭在充滿文化歷史的巷弄間。
老街廟宇尋移跡
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從下寮到街尾,老街上興起一座座的廟宇,而這些廟宇各自代表一個地域移民族群在港口發展的足跡。街尾順安宮與澎湖通梁廟宇多有往來、萬興宮蘇府王爺香火傳自鹿港、長興宮吉府王爺為是蓮塘蔡氏族人的守護神;富美宮、斗美宮的王爺信仰,起源於泉州施放王船的典故;除此之外,最具特色的廟宇當屬朝元宮與列為市定古蹟的真武宮。
1857年興建的朝元宮湄州媽,緣於街市郊商經濟實力的展現,現存於廟內文物匾額透露這座廟宇的身世非凡。1917年,台中廳舉行迎神賽會,請來全省六大媽祖假大墩街萬春宮坐殿,梧棲朝元宮媽祖為其中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般。廟內石刻雕工古樸雅緻,正殿雙龍柱為一體雕刻成形,環繞盤旋至壽樑,更是廟內一絕。最重要的是廟內有許多已故書法大家黃海泉墨寶石刻,堪稱一座精緻的藝術文化殿堂。
位於朝元宮對面巷內的市定古蹟真武宮創建於1846年,主祀神明玄天上帝為航海指引神祇。建築古樸精緻,保有傳統廟宇建築的格局與特色,也莫怪會成為知名電影《陣頭》主要的拍攝場景。宮中留存一塊清同治年間的「威昭瀛嶼」匾,訴說梧棲鄉民保家衛境,抵抗戴潮春黨羽佔據港口的歷史事蹟。如果您在晚上造訪老街,伴隨著月光與昏黃燈影下的真武宮,充份呈現閩南廟宇建築美學的身影。
老街傳承老味道
從朝元宮往北走,列為市定古蹟的「原梧棲官吏派出所及宿舍群」就矗立在旁,見證日本殖民統治警察的威儀,前庭的兩棵老榕正訴說著老街歷史的滄桑。洗石子立面是老街建築的主要特色,浮雕在牆面的業主的姓名或商號,可見證過去商行的鼎興時期,如洪福泰、裴同安、林吉安、新同成和穎川衍派等商行都說著同樣的故事。既然是老街,總該保有一些老味道,港口美食以海鮮為主,「海龍海產部」一直是平民海鮮的最佳選擇;對街就是發跡於梧棲,現在已聞名中外的「新天地海鮮餐廳」創始店,它的旗艦創始店仍設在梧棲,聳立在文化路與大智路交叉口,一棟八層樓的雄偉歐式建築,從平民美食走入貴族筵席。除了海鮮之外,榕樹下豆花是消暑的傳統口味、林異香齋的鹹蛋糕是來此一遊最佳的伴手禮。如果您是早起的鳥兒,在萬興宮蘇府王爺廟的對面,有一家以「燒餅.油條專家」自詡的老店,絕對值得您來品嚐。
最近幾年青年返鄉風潮,也帶動老街一股年輕的氣息,一年多前有一群年輕人以老街為據點,創辦了「梧棲風」雜誌,將梧棲的故事吹向臺灣各個不同的角落。而林吉安古宅騎樓,剛不久冒出了一家「梧賀家大腸麵線」,陳先生從外地選擇回到老家,傳承半世紀前老街失傳的老味道,雖然開業不久,卻也是年輕人返鄉創業的典範。
三、在內陸的南簡(港)與安良港
在梧棲老街的東側,位處內陸的南簡(港)與安良港,其地名與梧棲港息息相關。根據1898年繪製的臺灣堡圖,當時可停泊帆船(junk)的梧棲商港,位置大抵以今日台灣大道九道460巷、民生西街、沿臺17線北至大勇路。在港口更換舢舨、竹筏等小船,循著沙洲水路蜒蜒而行,可分為南、北二路。北路進梧棲港街,小筏可上溯至內港「南簡」;南路進鴨母藔庄,小筏東進至內港「安良」。
今臨港路為入南簡水路,從臨港路向東北接四維東路與大智路二段路口,再沿大智路二段東行至可達南簡庄。南簡舊稱「南港」,因「港」與「簡」閩音發音相近之故。南簡的北方,雖然沒有可以停泊船(junk)的天然港灣,但仍可沿著大甲溪支流河道上溯至清水四塊厝上岸,即為「北港」,但舊名並沒有流傳下來。南簡近幾年積極推動社區營造,一條庄內路從朱南宮出發,一路彩繪出平埔沙轆社到當地名宦家蔡氏族人拓墾的足跡,絕對是值得遊客造訪的地方。而這條南簡(港)庄內路北起清水四塊厝、南抵安良港,正是梧棲內港陸路交通的重要孔道,日本時代開闢今中央路與其平行,一路筆直向南。
今日的安良港現有兩處,一處是在西濱供船舶停靠的小港;另一處是位於內陸歷史遺留的地名。往昔帆船自梧棲港可溯航抵安良港村莊附近碇泊,因無風浪之險故名為「安良」港,其聚落內有六個角頭,分別為安良港、鴨母寮、興農、永興、永安與竹圍仔,主要信仰以祈求漁民平安豐收的神祇為主,永元宮主祀玄天上帝,廟址幾經遷徙到今日現址,廟正對面的安良大排流水寬廣湍急,讓我們得以想像一百年前先民溯水而上的行舟景像。鴨母寮永天宮主祀媽祖娘娘,近幾年在廟方主事人員與鴨母寮文化傳承協會的推動下,積極參與各項廟會活動,其中黃色小鴨(鴨母寮)的大型娃娃,以及哨角班、仙女班及聖儀團的龐大陣容,成為近年中部海線廟會慶典最亮眼的隊伍之一。
真正在水裡的塗葛窟港
二十世紀前後,除了水裡港與梧棲港,臺中還有一座相當重要的港口塗葛窟港,原址位於水裡港南方,靠近大肚溪出海口。1887年,梧棲港流沙埋沒港道,船隻出入困難,商船改由梧棲南方約7.5公里的塗葛窟進出,塗葛窟港成為梧棲的外口;昔時,五十噸以上船隻停泊塗葛窟;五十噸以下仍由梧棲港進入。清末的梧棲與塗葛窟兩港是中部貨運重要的集散地,其範圍北自大甲、三叉河(苗栗三義);南至彰化、烏日;東至東勢角、阿罩霧,輸出貨物以稻米為主、樟腦次之。由於中部盛產稻米,梧棲又是官設樟腦集散地,因此,阿罩霧的稻米、東勢角的樟腦,都由這兩個港口運往大陸。塗葛窟港灣條件優於梧棲,成為今臺中地區的三大港之一,吞吐量超越大安與梧棲,一度是中部繼鹿港之後的第一大港,一直日本統治初期,仍維持如此的盛況與榮景。
1911年7月,一場豪雨成災,大肚溪氾濫導致出海口北移,將塗葛崛主要聚落淹沒,原本在大肚溪北岸的塗葛堀港與其旁村落福州厝,移到大肚溪南岸,埋在今日無人居住的田梗下,成為彰化伸港鄉的一部份;而位於大肚溪北岸的聚落,雖仍位於臺中市,但行政區已改名為麗水村,塗葛崛正式成為歷史名詞,鮮有人聽聞。
如果我們對文化資產的經營有更多的創意和想像,大肚溪出海口的塗葛崛庄(水下與地面)考古遺址的挖掘,應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它可以提供我們中部移民文化更多的物證,讓我們更加親近一世紀前的祖先生活。下次到麗水漁港觀落日,站在希臘風情的觀景平台上享受眼前美好的景色時,不妨也望向大肚溪口,想一想那座被淹沒在水裡的塗葛窟漁村,在追求剎那成為永恆的同時,也為土地訴說不朽的傳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