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仔與蔡牽

by 蔡金鼎         

利用颱風假期,把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三十二集電視劇《張保仔》看完,對於香港連續劇的追本、溯源、創新、求變與反應時事的精神與作法深感佩服。整齣戲脫離不了男女情愛,貫穿古今、連結全劇,尤其以黃娣妹為女主角的情感糾葛,反應傳統與現代愛情價值的變遷,讓當下流行的時空穿越劇得以展現它應有的意義與價值。當然,如果全齣戲劇只是談情說愛,環繞男女私情的愛恨情仇,那就小看香港編劇的功力了,它最重要的是對當代香港社會的反思,以及正/反派角色價值的翻轉。

中國富商楊國基的角色,在反映香港人對於特區地位的無奈,以及對中國資本的厭惡與唾棄。張保仔與黃娣妹在香港灣海底珊瑚礁追逐的情節,則在反思海洋資源與當代環境的惡化,儘管它貫用的是搞笑戲謔的誇張手法,卻更能顯現戲劇的張力。至於傳統/現代、正/反派角色對話的情節,應該是全劇最吸引我的地方。

張保仔(1786年-1822年)的故事發生在清嘉慶年間,中國東南沿海海盜盛行的年代,但全劇講述的不是海盜的為非作歹,而是反映當時滿清朝政的荒誕與民不聊生的景像,如果百姓可以安居樂業,誰願意當海賊?因此,鏡頭中宮廷的情節總是心機用盡、爾虞我詐;而廣東群英寨的情節,總是重情重義、豪邁樂觀。對於官兵與強盜的角色的弔詭,編劇用孫秀才在受降冊封的一段話引出高潮:

十載寒窗,一心為國報民,結果淪為海盜;

廿年做賊,滿手血腥銅臭,結果封作大官。

至於好人/壞人、正義/邪惡、官兵/強盜終歸十一貝勒的一句話:「生死善惡,一念之間。」好人會做壞事,壞人行善者比比皆是,就是「念」─「今心」,當下那顆心的選擇。

張保子洞所在長洲是香港最大的離島。除了張保仔洞先後入鏡,知名的太平清醮慶典也在劇中一瞥,這些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敘事,透過一齣戲劇再生產成文化產業的腳本,卻又不只是說教與知識性的無聊情節,而這以「古裝奇幻動作」的情節,讓主角融入現代人生活的想像。另外,還有一段「香港之光」的劇情穿插,看看我們的「臺灣之光」運動明星,除了短暫鎂光燈與可能優渥的獎金之外,我們還賦予什麼榮光?但在張保仔劇中,我看見香港風帆奧運冠軍國手李麗珊,在短暫的幾分鐘影像裡,是對長洲之光的禮讚,也是堅毅與勤奮的人物典範。這些都是臺灣戲劇看不到的節情,因為我們的編劇對自己的歷史了解的太少,只有想像是不夠的,少了文化底蘊,一切創意都是空談,更遑論產業。

我的標題是張保仔與蔡牽,這兩位同是嘉慶年間縱橫福建、廣東沿海的大海盜。說到蔡牽,許多鹿港郊商的興起都有與他相關的傳說;我們熟知的太子太保王得祿或金門邱良功封官晉爵,大抵也拜他或其黨羽所賜,再寫下去可能對許多人歷史的認識會是挑戰。臺灣人,不是應該先了解臺灣事嗎?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有一部「海盗王蔡牽」的歷史敘事穿越劇?不論它有多麼荒謬,總比讓真人演玩偶的《阿罩霧風雲》更具可看性,歷史不是樣板與口號,而應是生活與文化的養份。

張保仔電視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地方知識
    全站熱搜

    蔡金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