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那麼社區就是靈魂的起點

社區資源如果只看此時此刻的空間現象,就會像上面這一張導覽圖,所有的景點明明在一個相同的(生活)區域範圍內,彼此卻沒有關連。如果換一個觀點,以地方發展作為景點故事的起源,所有景點的故事就會不一樣,因為歷史是文化的基礎,時間是串連古今的工具。地方發展當然要從人群開始,以南區為例,我們應該先知道先民從何時何地來到這裡?這是我們要尋找的第一個重要的社區文化資源。而區內的林氏宗祠、江氏祠堂與來自龍井水裡港福順宮分香廟宇,恰好提供了移民路線的重要線索。一如三府王爺廟見證漳州人到台中盆地拓墾的路徑,臺中城隍廟恰好見證臺灣省城在臺中的未竟事業,這些社區的故事,我們應該要知道。

  1. 「林江滿南區,話說永定、平和到臺中。」─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江氏家族自雍正4年來台,恰好是雍正年間彰化設縣以後台中盆地移民拓墾期;而另一支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的林姓家族,不僅在原鄉汀州、漳州有地緣的親近性,來到南區也同樣攜手共創家業。
  2. 「三府王爺龍井起,坐看漳州移民史。」─龍井水裡港朱李池三府王爺的信仰一直為人們所忽視,事實上,它的信仰分香恰好見證中部漳州移民遷徙史。
  3. 「城隍廟裡看端倪,莫忘省城那些年。」─光緒11(1885) 慈禧太后下詔閩臺分治,1887年在省城所在地新設臺灣府及臺灣縣,1889年創建的城隍廟,是臺灣省位階最高的省城城隍廟,後來隨著省城的北移與日治時期糖廠的興建而一路遷徙,但一百多年來仍為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

舊地名說故事

 

1904台灣堡圖

  • 南門仔:1889年劉銘傳在台中市興建台灣省城,在國立興大附農附近,建築南門城門,防止現在已經移居南投地區的原住民進入台中。現在的南門仔指的是臺中高農南邊至南門橋、南門路到國立中興大學一帶(過南門橋即為大里區)。旱溪流經這裡,民間就叫做南門溪,因為地勢低窪,常有水患,因此有句俗諺說:「南門做水災,車頭到肚臍」。
  • 半平厝:半平厝古地名由來眾說分歧,其共同點,「半平」即閩南語「半邊」的意思,而「半平厝」即半間房子的意思。
    1. 林衡道教授認為:半平厝位於縱貫鐵路旁邊的田野中,本是一處古聚落,清末霧峰林家後代林朝棟,在此開設租館,租館後來倒了一半,故名半平厝。
    2. 崇倫社區林老先生的口述:「阮的祖先在現在半邊厝處有地一甲多,築槍櫃,後因地理仙看後說:有福之人才能住在該處,所以阮的祖先建了一半不敢繼續建完,留了一半故名半平厝。
  • 樹仔腳:台中市舊聚落之一,多是林姓族親的後裔,包括今樹義、樹德兩里,其中以正德三巷九號前,參天古榕與樟樹交錯糾盤,並包圍著一座小土地廟,最為有名,清朝進士林剛毅,前市長林柏榕,西藏密宗大師林雲為代表人物
  • 番婆庄:亦為樹仔腳一部份,其中「樹德居」屋齡有一百多年。林金裕、林耀亭、林湯盤父子是代表人物。
    1. 林金裕,林金裕祖父林簪於1745年(乾隆10年)16歲離開故鄉福建省平和縣板仔銅壺[1],經廈門到彰化縣藍興堡旱溪墾田定居。孫林金裕始自旱溪搬至樹仔腳,於1864年戴潮春事件時,與林文明協助臺灣兵備道丁曰健擊敗洪欉,以軍功獲五品職銜並賞戴藍翎,後任職樹仔腳總理,生子林耀亭。
    2. 林耀亭(1868-1936)幼於家塾松月書室從江登階、賴石村受四書五經及諸子百家之學。
      1. 1893年以第十一名考入臺灣縣學為生員。
      2. 1897年被任為台中辦務署參事,翌年被推薦為台中公學校學務委員,督勵風教。
      3. 1900年任樹仔腳區莊長
      4. 1901年為台中地方法院囑託(特聘人員),次年八月授佩紳章,生子林湯盤。
      5. 1903年冬任台中農會地方委員
      6. 1910年任樹仔腳保正及保甲聯合會長
      7. 1915年任台中中學創立委員
      8. 1917年任台中區長,兼台中市協議會員。
      9. 1920年曾加入櫟社為社員
      10. 1940年印行《松月書室吟草》二卷。
    3. 林湯盤(1901-1985),林耀亭子,字敬修,號修平,
      1. 臺中公學校(今臺中市忠孝國民小學)畢業後,負笈日本,就學於橫濱本牧中學。
      2. 畢業後,進入東京明治大學法科就讀,專心研究法政。
      3. 1928年歸臺後,任職臺中市庶民信用利用組合理事,並組織「業佃會」團體,照顧佃農之生活,改進農業技術。
      4. 1929任職樹仔腳方面委員與豐原水利組合評議員。
      5. 1932年再任信成商行監察役;翌年獲選拔為臺中厚生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專務理事,同時亦當選臺中市樹仔腳農事小組合長。
      6. 1934年再任臺中州農會臺中市代表、臺灣新民報社相談役(顧問)、臺中市議會議員等職
      7. 1936年林父逝世後,林議員克紹箕裘,擔任臺中厚生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長。
      8. 1945第一屆臺中市合作社聯合社理事主席及臺中市農會理事長。
      9. 1951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議員。
      10. 1966年捐獻臺中市樹仔腳段私有土地,創辦私立樹德家政專科學校(今私立修平科技大學)
  • 下橋仔頭:位於旱溪北岸,下橋仔溝兩側,有橋通往烏日、彰化,與頂橋仔頭對稱,在清乾隆末年形成聚落,包括今福興、和平、永興、福平四里。

二、               清領時期先民的足跡

1786年岸裡社番把守圖

(一)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位於南區長榮里國光路55號,嘉慶年間始建於大里杙內新庄,初名「林祿公祠」。由此可知大里杙為林姓族人在本市開枝散葉的大本營,其興建遷徙路徑如下圖:

本身具有法定文化資產(市定古蹟)身份的林氏宗祠作為社區資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如果只著重其有形的建築異質空間與傳統建築工法,就僅是增加社區一處拍照打卡的觀光景點,缺乏歷史文化的深度探索,就無法以時間軸串整合社區文化資源,我們可以從可見的歷史文物與不可見的歷史文物兩部份來探索這一應宗祠的價值。

1.可見的歷史文物

林氏宗祠作為市定古蹟,適足以表彰臺灣傳統建築之美,一如臺中市文化資產處文字介紹:

林氏宗祠建築構造基本上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範疇,其中木構架部分,因係由漳籍名匠陳應彬師傳親自督造,力求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致成為本宗祠最具代表者。裝飾方面,以雕刻、彩繪、文字、剪黏與泥塑為主。尤以木雕為重,其中山門及正殿的木構架為主要的表演場所,以浮雕、圓雕、透雕等高度技巧,挹入豐富的花鳥、走獸及人物題材,使匠師精巧雕飾的「巧工」不時可見。

 

陳應彬,(18641944)祖籍福建省漳州南靖,出生於今新北市中和中和積穗人士,時人稱彬司。清末曾到漳泉一帶遊覽參觀古建築,回臺後受邀參與北港朝天宮的改建,1910年朝天宮竣工後聲名大噪,臺中林氏宗祠、旱溪樂成宮均為其作品。

2.不可見的歷史文化

從林氏宗祠興修年代與遷徙路徑,我們可以發現幾個特點:

  1. 爽文亂後的地方勢力消長─歷史告訴我們霧峰林家林爽文亂(1787)受牽連而移入霧峰,但居大里林氏族人,仍於嘉慶年間興建林氏宗祀,可見大里杙林氏族人社會經濟地位仍不容小覷。
  2. 大里杙週遭聚落的興起─旱溪樂成宮於1790年初設,代表大里杙林姓族人在林爽文事件以後,除了遷往霧峰,還有遷往(或原居)於今臺中市東區、南區的族裔人士,東區旱溪媽祖、瑾園與南區林氏宗祠都是林氏族人遷徙足跡的見證。
  3. 地方勢力的移轉─1833(道光13年)林尚親堂因地震損毀無力重建,將神牌安置於旱溪「樂成宮媽祖廟」內奉祀,可見昔時大里杙族親勢力已大不如前,重心移轉今臺中市東南區境內。
  4. 日本時代的發展─1924(大正13年),台灣民族運動的組織-台灣文化協會在各地舉辦文化演講,林氏宗祠為其一。è重修期間(1919-1930)?
  5. 戰後的文資身份─1985(民74)內政部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市定古蹟。

社區資源議題想一想

  • 林家自大里杙移入霧峰,因平定戴潮春事件(1861-1863),取得官府樟腦專賣權而致富,幾代飛黃騰達,但臺中市除了霧峰林家的故事,還有東區、南區林家族人的故事,這些族人的後裔可能是您或您的鄰居。林姓先祖來自於漳州平和,其他姓氏先住民唐山過臺灣遷徙路徑為何?注意時空關係,祖先在什麼時間到達什麼地方?最後落腳南區?透過耆老訪談與族譜蒐集可以得到解答。

江氏祠堂

江氏祠堂位於江川里永和街159號,為本區「濟陽堂」江姓族人發跡的重要見證,它雖然不見有法定文化資產的身份,但我們要了解先民開發的歷史,江氏先祖來台開墾的歷程也是一個起點。

  1. 祠堂本身傳統建築藝術之美。
  2. 門前右側有一「鍵軒亭」,紀念其開台祖先-江永盛。
  3. 1726(雍正5)開台祖先江永盛渡海來台時隨身攜帶的口袋媽祖。
  4. 1834(道光14)所書『義勇』匾額與江東峰畫像。

有關江氏祠堂的論述都是有形的歷史文物,缺乏無形的歷史文化。

 

社區資源議題想一想

  • 江姓先祖來自汀州永定,南區江姓族人與臺灣其他地區江姓族人的親緣關係為何?例如:彰化永靖鄉福興村村內以江姓為最大姓,約佔全村百分之三七,為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之十九世江在振等渡台所傳,村內建有「江氏祖祠」,名為「江氏濟陽堂」又稱「義勇祠」,位於福興村庄尾,主祀原籍為汀州府永定縣金豐里的江東峰及江氏歷代祖先。江東峰生前與歿後時常顯靈,屢獲奇功,被封為「烈軒義勇衛道台」。同為「義勇」傳世,是否有更深的淵源?其故事性為何?
  • 江林家族的故事─相傳江川里的江氏家族,是早期開發的重要功臣,與霧峰林家,齊名為中部兩大家族,其具體事蹟為何?

 

所以,在這裡我們進行社區資源調查,應該從大家族的故事開始嗎?「錯」,恰好想反,社區營造的精神是「由下而上」、「關懷弱勢」、「公共參與」,資源應該分配給最底層的庶民階級與最弱勢而沒有公共發言權的家族,所以對於家族在社區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著手:

其一,如果您的家族本身是地方望族,那麼恭喜你,針對家族對於地方影響力不同,以及歷史定位的高低,勢必已有很多專家學者和研究生投入家族史的建立,你要問的是:「你自己祖先的故事,非得由別人來寫嗎?」

其二,如果你的家族在地方上名不見經傳,從來沒有人在乎,或者並不是世居當地,更談不上影響力,那麼恭喜你,你正好就是社區資源調查中,不可或缺的小人物故事,社區的故事正由你開始寫起。你要問的是:「我該如何開始?我的資源可以從何而來?」這正是社區營造的真諦,你正透過探問先祖的足跡,進行各種資源的轉換,同時創作個人在天人物我四個層次的影響力,除非你的生命中未曾出現「重要的」那個人。

三府王爺廟

南區平均的分佈三間三府王爺廟,分別為永興宮(南區工學二街232號)、下橋福興宮(南區福南街1002號)、奉興宮南區愛國街109號)。其祖廟均為大肚溪口龍井水裡港福順宮三府王爺廟。福順宮主祀朱、李、池三府王爺,創建於雍正14年(1736年)間,恰好是水裡港興盛的年代,時至今日,其分靈廟遍佈全臺超過百間,尤其以中部地區最多。這也意味著唐山先祖移民自龍井水裡港上岸後,遷徙的路徑。

大肚溪是母親河,大肚溪口的水裡港一直是守衛鹿仔港與彰化縣城的屯兵重地,當時的水裡港汛「兵房三間,駐兵二十名。」乾隆39年(1774)《續修臺灣府志》記載:「水裡港在(彰化)縣治北二十里,海汊小港。

乾隆53年(1788),台協水師左營由原本駐紮地(台南)安平移至(彰化)鹿港,代表中部移民日眾。

社區資源議題想一想

  • 三府王爺廟在社區代表移民遷徙的路線,社區是否還有其他的廟宇也有同樣與族群遷徙、歷史文化意涵的廟宇故事?
  • 嘉慶元年(1723)彰化設縣才是本區歷史發展演變的開始,所以我們應該擴大空間的認知,試著去了解彰化、犁頭店與大墩的故事。

 

三、               日本時代流浪的省城城隍爺

  • 光緒10年(1884)為臺灣府官建府城隍,清代時由臺中知縣黃承乙建於臺中市東區樂業里,即今臺中糖廠廠址。
  • 日治時期,因廟堂改為糖廠,迫使城隍爺的金身安奉於民家。大正8年(1919)才在東區蓮霧腳搭建臨時廟堂。
  • 大正10年(1921)時由地方士绅由林子瑾、吳子瑜、林焰墩、林祖藩、賴慶炎、林澄波等仕紳發起,由林子瑾捐廟基,林燄墩捐廟埕用地,在臺中市南區合作街9450號重建新廟。
  • 大正14年(1925)大殿完成。
  • 戰後,成立臺中城隍廟管理委員會。民國50(1961)7月為遵照政府法令及健全組織,將管理委員會改組為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城隍廟。
  • 民國104(2015)變更寺廟登記為「財團法人臺中市城隍廟」。

 

農曆615日舉行城隍聖誕夜巡,主要是為地方消災解厄,趨吉避凶,兼具確立城隍爺神威管轄範圍。

社區資源議題想一想

  • 城隍廟見證的是清朝統治臺灣的重要見證,為何國家要有官祀城隍的信仰?
  • 北台中城隍廟與臺中市(南區)城隍廟有何區別?作為南區社區和台中市民,你否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四、               醒修宮說鸞堂戰後發展史

醒修宮主祀關聖帝君 ,配祀神明 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岳武穆王文昌帝君、太上道君、玄天上帝、孔聖先師、觀音大士、南斗星君、眾仙佛神聖等數拾尊。

日治末期,由前賢:張阿灶、林草、游朝、黃永章、等諸氏發起由霧峰草湖贊生堂,分香設立崇奉帝君塑像禮拜藉以闡示神教,寓勸於懲,力挽頹風而匡薄俗,進以發揚民主精神,以維中華文化免於墜地。民國34年借得馬舍公廟之一隅闡教扶鸞,民國37年建廟,民國48年申請登記為財團法人,51年,籌建新廟於現址,翌年竣工,並申請變更登記為財團法人醒修宮。民國53年元旦舉行落成典禮,並敦請蔣緯國將軍蒞宮剪綵,獲頒「志在中興」匾額。

社區資源議題想一想

  • 醒修宮從霧峰草湖贊生堂分靈到本區,為何恰好是在戰後(民國34)得以藉馬舍公廟扶鸞濟世?
  • 民國531月底,蔣緯國親信裝甲兵副司令趙志華發動湖口兵變未遂,也恰好就在幾天前的元旦,蔣緯國為新落成醒修宮剪綵,蔣緯國與本區(或臺中市)有何因緣?

 

地方信仰不簡單,一座廟宇不只是信仰、民俗或儀式,還代表過去人群在土地上留下的足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思考:

其一,社區福德祠的座位方向,代表先民對於土地神祈的祈求,可能是水官把水口、山神除妖魅、社稷福德神、五穀豐收神,這是我們可以連結祖先與土地情感的開始。

其二,有應公、百姓廟萬不是妖魔鬼怪藏身的所在,我們稱之為「好兄弟」,因為它通常與舉旗抗官的民變、族群械鬥的車拼與唐山過臺灣的羅漢腳有歷史情節的牽連,這些好兄弟落土的地方,可能就是過去的大小戰役的古戰場。

五、               看圖說故事

 

 


[1] 霧峰林家的祖籍源自閩南漳州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1746年渡海到台灣定居。最早的一輩是第14世林石。林石因被官方認為參與了抗清的林爽文事件,後被官方捕殺。後在遺孀的帶領下,第三代林甲寅從原先大里杙(今大里區)移居阿罩霧(霧峰),重新展開經營。

arrow
arrow

    蔡金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