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方史到世界史─以金門金寧湖下為例(一)
by 蔡金鼎
軍事屯墾到逃難─從官澳到湖下開始
湖下社區是一個寧靜的聚落,主要的地標有楊華故居、雙忠廟、湖下三間樓仔與湖埔國小,相對於其他知名聚落,這裡是觀光客鮮少駐足的地方。社區最知名的景點是「楊華故居」,位於金寧鄉湖浦村湖下114號,地方人士習慣以提督府、將軍第稱之。金門有句俗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形容清朝金門武將輩出的盛況。而楊華就是幾位總兵中功績最高的一位,我試著從楊華開始,建構一個地方社會史,金門武將輩出可以從地方找到答案,一部地方史,其實就是一部國族史與世界史鮮活的寫照。
浯洲嶼(金門)開發始於晉朝(266-420),官方史書記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為躲避戰亂而移居金門,其後人口繁衍、移居者漸多。官方行政機構始於唐朝(618-907)設置牧馬場,顯見其時仍一片沃野千里。金門官方勢力進入始於十三世紀末(1297)元朝設立浯洲鹽場,下轄官鎮(今官澳)、永安(今西園鹽場)、田墩、沙美、浦頭、斗門、南埕(今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保林(今西浦頭至古寧頭一帶)、東沙、烈嶼(今上庫至上林一帶)等十個鹽埕,湖下楊氏族人即為官澳移民中一支。元朝國勢日衰,沿海盗匪盛行,楊姓族人於元末(約1360年)由海路遷居湖下定居。湖下位於金寧鄉湖埔村,為楊氏族人同姓聚落。族譜記載楊氏族人原居官澳,元末(約1360年)楊淑季偕夫人許氏生四子,為避倭害遷居至此,胼手胝足以建家園。子孫喚此為湖山、又稱湖峰,後世人稱為湖下。明帝國為朱元璋肇始於1368年,開始對金門積極治理,1388-1392年間設千戶所城於,五個巡檢司城分別於官澳、陳坑、峰上、田浦、烈嶼,恰為族人西遷湖下以後。自此,百姓生活日趨穩定,楊姓族人開枝散葉,或因應生活墾荒南遷內陸榜林村、或隨鄭家軍東渡澎湖西嶼合界村、入番(下南洋)最早以新加坡碼頭工人最多。認識金門可以由湖下開始,村落的故事就是金門地方史的縮影,也是世界史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從兩門古炮開始
雙忠廟前埕虎爿的兩門大小不一的火炮,分別建造於明末與清初。湖峰社區的故事要從這兩門炮開始。明末局勢混亂,金門為明鄭與滿清王朝爭鬥所在。小炮貳仟斤為清南王造於清康煕順治13年(1656)八月吉日,南王即耿精忠,受康煕封為靖南王,與鄭成功勢力暗有往來,1973年三藩之亂,耿精忠即連絡鄭經軍隊於臺灣起事,這門小炮就見證昔時湖下為鄭軍屯兵重要據點之一。
大炮重達二千四百斤,落款造於清嘉慶11年(1806),為閩浙總督部堂阿(阿林保)與福建巡撫部院溫(張師誠)共同監造,此炮與臺灣嘉義公園內置12門古砲之一為同款同期建造。有清以陸戰起家,不諳海事,嘉慶年間(18世紀末、19世紀初),浙、閩、粵沿海地區,海賊盛行,其中,蔡牽、朱濆勢力最為龐大。再加上臺灣連年紛擾,民變不斷,臨海的閩台武官紛紛站上歷史的舞台,其中尤以金門後浦邱良功(1769-1817)與臺灣嘉義王得祿(1770-1842)與最為人知,兩人均因緝捕海賊蔡牽有功,分別任浙江水陸提督、福建水師提督職。但真正為兩人打下海軍基礎的,一為瓊林蔡攀龍(1738-1798)、另一為湖下楊華(1745-1826),兩人為王得祿與邱良功的老大哥,他們見證這一段驅逐海盜的故事。除了這兩門鐵鑄大小火炮,湖下尚有三門銅炮藏於地底,傳為清康煕20年(1681),命南懷仁所造銅炮之一。今雙忠廟主委楊永立說:「等王爺宮新建完成那一天,就是銅炮出土的時刻。」相信您我都在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