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力量─盧友義建築師訪談
by 蔡金鼎
盧友義,1947年出生於台南安平,1961年成大建築系畢業後到高雄執業。1986即參與高雄美術館的規劃設計,成為高雄第一個沒有圍牆的公園,將湖泊、山丘等天然景觀融入都市公園的概念裡。2008年高雄文藝獎得主,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以建築專長得獎的得主,好友曾貴海說:「畫家的畫是畫在畫紙上,建築師當然也可以畫在大地上啦!」稱其為「大地畫家」,環保團體稱其為「濕地公園的創造者」。1991年在曾貴海醫師的邀請下,他成為衛武營公園促進會成員之一,現擔任會長一職,與其說他保留一座衛武營公園,不如說是公園改變他的建築師生涯。他說:
這個公園變成一整個高雄地區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這個股動上來以後,把高雄整個社會運動帶上來了,後來的衛武營促進運動分下去以後,變成綠色協會、文化愛河協會、柴山促進會…陸陸續續高雄的民間團體就出來了。
建築師的使命
建築師參與公共建設,本身應該有一些使命感,有些建築師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作品充份展現個人品味與風格,盧建築師的使命在於將建築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我當初參與公園促進運動,主要是基於建築師對於城市的規劃與先天上的使命,事實上建築所學的也是這個,它跟環境脫離不了關係,整個高雄環境變成這麼糟糕,你專業團體不出聲,完全說不過去。1986年我就拿到高雄市美術館的競圖設計,做了十幾年(1986-2000)才全部完成。這期間正好也是促進會推動衛武營公園的期間,整個美術館週邊的公園也是利用衛武營促進會討論出來的概念來規劃,成為高雄第一個沒有圍牆的公園,自然的湖泊、山丘就通通放到裡頭[1]。衛武營(指「衛武營公園促進會」運動,以下同)是1992年以後的事情,參加衛武營最大的意義是公園的規劃設計要走生態的理念,後來我設計中央公園[2]、援中港溼地公園[3],都是走自然生態的路線,有鹹、淡水湖泊營造成的濕地。所以我是高雄第一位投入生態景觀的建築師,這些都是靠當初做衛武營運動的理念慢慢培養起來的。
高雄的力量
公園促進會的力量一直持續在發酵,盧建築師對於被曾貴海醫師稱為「太空船」的衛武營藝文中心的設計與動線非常滿意,藝文中心是荷蘭麥肯諾團隊設計。十幾年後,高雄火車站新建工程,成為促進會另一個戰場,曾貴海醫師主導的高雄綠色協會點了這一把火,告訴建築師,高雄人不好惹,一切請按程序來。
高雄火車站是鐵改局自行委託顧問公司進行設計,送進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就有很多在地委員提出異議,沒有融合環境議議題、根本沒有照顧到高雄,所以都審委員就打回票。消息一出來就成了地方的問題,地方事務就要由地方團體出來表態。當時是以綠色協會為主角,以高雄車站興建為議題,在高雄中學舉辦五場公聽會,每一次大概都有近兩百人參加。我那時一直在報社寫評論文章,高雄車站是高雄地方重要的議題,為什麼沒有經過地方討論?所以這是一個程序,只要是公共議題,所有的主辦單位都不可以說要幹就幹,百姓都不曉得。而且這麼重要的公共空間,所有高雄人都不知道。
高雄的力量
像我之前說的衛武營促進會和後來發展的社會團體間,彼此都有緊密良好的關係,這個力量是很強的,大家號召一呼就出去了,曾(貴海)醫師也去坐鎮,他一坐鎮市長就來了。第一次公聽會高雄市長陳菊親自到現場講話,後來每一次都是副市長和局長層級到場參與,一個民間團體舉辦的公聽會,市政府那麼重視很不容易。但我們也不是一言堂的,很多高雄中學、女中的學生,還有附近商家的百姓都出來參加,談論他們的意見。這個才是真正的公共參與,高雄真正的力量就在這裡。
最後,高雄火車新站工程的設計又成了麥肯諾團隊在臺灣的代表作之一,有些事情是緣份,但更多是共同的態度與理念的結合。「文化和環境應該有共同的語言。」盧友義建築師說。
[1] 高雄市立美術館位於內埤圍文化園區內,整體規劃區域達41公頃,三期工程總經費十億元(美術館與公園各五億)。1986年7月,由陳柏森、盧友義建築師取得設計規劃及監造權,2000 年底完工,園區包含人工湖水域、濕地沼澤區、人工島、小溪、大草坪、植栽等。(引自高雄市立美術館網站,2016/7/28)
[2] 2005年,高雄市政府為配合捷運通車及美麗島大道工程,將12餘公頃的中央公園改造成自然森林公園,委託英國RICHARD ROGERS和盧友義建築師做景觀設計,拆除公園內的籃球、溜冰場及游泳池等人工設施,改造成面積約1.1公頃的人工湖泊,兼態生態、休憩與滯洪功能,整體景改善工程於2006年十月完工啟用。
[3] 2007年,高雄市政府委託盧友義建築師規畫劃/設計援中港濕地,濕地面積約10公頃,位於楠梓區後勁溪以北和典寶溪以南兩溪出海口之間,規劃目標着重於復育紅樹林,強調原生樹種的使用,兼具防洪淨水、景觀遊憩、生態教育等功能。援中港濕地於2010年獲選為第十六屆優質公共景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