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宗教的千變萬化

by 蔡金鼎

農曆三月初三日玄天上帝誕辰,跟著新福宮廟務人員參加臺中市中區玄靈道院宮慶。玄靈宮在沒落的臺中市舊城區原本有許多佛具神像店的吉祥街上,根據廟方文獻記載:

南天直轄玄靈宮原為揮鸞著書之鸞堂 。日治時代(1933)始奉祀神尊(未載)輪祀於爐主家中。民國四十三年(1954)由玄天上帝托乩,始設宮名為「靈震宮」。後因火災,於甲子年(1984年)遷建現址,改宮號為「玄靈宮」,又稱玄靈道院,主席「北極玄天上帝」恭奉「無極老母」懿命及昊天玉旨,代天宣化扶鸞著書,於戊子年(2008)三月初三日已升格為「南天直轄道院」。已行鸞善書有:天書寶鑑、聖藻寶箴、大道修元、大道天梯、靈修證道遊記等。

廟宇主祀玄天上帝,同祀神尊包括「玉皇大天尊、玄天二帝、三帝、關平聖帝、張府天師、呂仙祖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濟佛禪師、三官大帝、溫府千歲、註生娘娘、無極老母、楊戩禪師、包府千歲、大將千歲、司命真君、薛府王爺、皇太子、金王至尊、朱府大王、齊天大聖爺等...」琳瑯滿目全擠在一座約九尺的神龕上。神座左間是辦公事務室,放著幾本廟方出版的鸞書,二樓是禪修研習的地方。

向上帝公祝壽完畢後,穿著整齊的廟方執事小姐帶我們到停車場的席開一百桌的素宴會場,民政局長、區長、 各級民意代表、以及中部地區為主的全省友宮都來參加這場盛宴。會場還有許多大人、小孩拿著捐款箱勸募建廟基金。前方是大型舞台車車上是拉著小提琴的妙齡女郎,後方螢幕播放著上帝公乩身拿鐵絲刺嘴皮、坐釘椅、割舌頭展神威的血腥劃面。一旁跪拜焚香、虔誠膜拜信徒中,有一位是知名藝人沈文程。

宴席開始以後,主委在舞台上感謝所有前來參與的團體,某一保險公司的全體員工已經連續好多年義務擔任廟會志工。接著他宣佈一個「大」消息,玄靈宮已經在霧峰舊ˊ正山區購得四千多坪的土地,現在正積極籌募建廟基金,希望大家可以踴躍捐輸。緊著著上臺的是主委的「頂司」─首席鸞生,看來是一位頗受敬重的得道高人,言談舉止謙沖內歛,不時引儒家經典要大家相濡以沫。我們可以在玄靈宮看到五花八門的民俗儀式,除了上帝公的乩身濟世、鸞生扶鸞、還有禪修讀經。在一個理性科學的時代,我們很難想像一座充滿封建思想、怪力亂神的小神壇,竟然可以發揮如此大的社會力,從文化(印善書)、思想(禪修班)、宣教(鸞生)、濟世(乩童).. 來吸收可能是迷惘、慈悲、或別有所求的現代信徒。

從廟宇沿革看來,該廟至少經過四個階段的演化:一是日本時代神尊不詳(未載)的潛藏期,那是宣教的空窗期;二是國府來台上帝公托乩濟世期,這是戰後許多廟宇復興的尋常模式,不足為奇;三是無極老母的扶鸞發展期,扶鸞、禪修、出版行鸞善書吸收大批信徒;最後階段是廟宇成熟期,宣稱奉玉(皇大帝)旨意,升格為「南天直轄道院」,也就是這間小小的廟宇已可直達天聽(庭),由玉帝直轄。

我們從發展期的發展,以及奉侍神祇的特性推論,無疑這是一間以羅教教義為主的鸞堂,無極老母及三(五)恩主的奉祀即為典型。只是從鸞堂的教化性質與文獻記載來看,過去參與齋教的儒家知識菁英大部份皆轉為『同質』性較高的佛教系統,在「學孔聖之言仁,與釋佛之慈悲和;效僧家之談禪,與道人之清靜同」的同時,如何容許上帝公乩身「見血光」的起乩(ecstasy )儀式?

這種無法理解、不可思議的後現代魔幻寫實混搭景像,歷史也許可以提供一些合理的解答,卻也讓我們從現有的信仰模式看到民間信仰千變萬化、不受羈絆的發展。

齋教起源在明代,清代陸續傳入台灣各地,學者以為在台灣主要有龍華教、先天教、金幢教三個系統。為台灣民間信仰的流派之一,以羅教教義為主、雜揉儒家、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源於白蓮教在家弟子修行的方式,由在家修行者傳襲,主持教儀,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民眾習稱其神職人員為菜姑、菜公,在日治時期被視為佛教一支派。在臺灣傳教過程並不順利:

1915年余清芳抗日事件,知名的台南「西來奄」即為齋教系統,事後,臺灣總督府立即查禁齋教,齋教人員多隱頓為日本佛教禪宗臨濟宗一支,對日本佛教本土化發展影響極大,有的則轉為一般民間奉祀。再加上1935-1936年因應中日戰爭的「寺廟整理運動」,原本遭禁的齋教信仰受影響恐怕更甚。1933年玄靈宮始「奉祀神尊輪祀於爐主家中」,卻連所奉神尊為何都不知道,其理由可想而知。

二次大戰結束後,齋教又受到國民政府的打壓和中國佛教會的批判而逐漸式微,轉為一般佛教寺廟,或轉成一貫道信仰。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許多佛教教團亦隨之遷徙,台灣佛教遂由中國佛教會主導管理,對齋教的信仰形式多所批判,認為神佛不分,《五部六冊》為偽經,斥為附佛外道,甚至迷信。戒嚴時期,台灣宗教傳布亦受政府多方限制和打壓,其中又以煮雲法師與李炳南居士攻詰最烈,齋教最後只能依附佛教系統,這種現像尤其以臺中與彰化地區最為明顯,這當然與居住在臺中的李炳南有很大的關係,他極力主張政府應取締齋教,而且成果頗豐。根據他自己的描述:

 

北屯二分埔,有一座慈善堂。此廟建築,比寶覺寺還早,信徒很多。不幸他先學了龍華派。該堂主人參加了市內幾次講會以後,卻發了大心,竟把菜堂﹙臺灣善堂的別名﹚改成念佛會,定期念佛講經。……該堂主人王居士,心是愈發愈大了。竟把財產全交出來,自己退了位。請了一位比丘尼聖圓師……直捷了當的改成淨土道場,將慈善堂更名作慈雨寺。市內尚有幾處善堂,專以扶乩勸善神道設教。有一贊化堂,竟發了心,接受佛法,請居士們去講佛學大意。聽了月餘工夫,頗覺高興,又請人講了一卷阿彌陀經…‥內中的知識份子,統統脫離乩堂跑到廟裡去皈依三寶了。

齋堂逐漸轉化為佛教佛堂,改由出家僧侶主持,原有的菜公、菜姑多剃髮出家。至於玄靈宮的發展,似乎沒有往佛教發展,反而以「上帝公」之名托道傳教,成為今日我們所看到日益壯大的信仰型態。學術研究為了方便,常常理性地劃分宗教派別與路數,但只要走進民間社會,就可以知道「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民間信仰千變萬化、海納百川,信者存乎一心。我如果說玄靈宮是齋教,肯定有很多人不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金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