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的社區營造一直有兩條路線並進,一條是以都發局為主的硬體景觀營造;另一條是以文化局為主的軟體文化調查(近幾年社福/環保路線興起,但自主性不強,有違社造精神。)過去兩者各行其是,這幾年雖相互取經,但仍不離本行(景觀v.s.文化)。尤其前者補助優於後者,志工兼做義務工程隊,整理社區環境或創造社區新的景點固然有其意義,但若能更進一步從社區的過去理解現在,思考社區可能的未來,兩者相得益彰,臺灣社區之美就更為人所讚嘆了。臺中市梧棲區下寮社區與一般社區無異,社區志工在陳常瑞理事長的「無為」帶領下,從103年開始積極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幾次執行都發局計畫,累積不少的成果與能量。例如104年度〈竹筏帶回老故事,漁網網著下寮情〉計畫,以文化牆呈現傳統捕魚技法,將鮮貨外殼作為裝置藝術創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由志工親手創作共同施作的那份成就感,一直為社區民眾津津樂道。

  

《漁網網著下寮情》裝置藝術

 

去年(107)應陳常瑞理事長之邀,協助將兩年來執行討海人口述歷史的資料,編纂出版《漁寮仔囝討海夢》,書中紀錄社區耆老對於過往討海歲月的懷想。年末,陳理事長邀請我前往社區踏查,在幾位社區幹部和志工的帶領下,社區的面貌逐漸浮現。答應要寫一份〈下寮社區踏查報告〉,一晃舊曆年已過,希望這是一份動態、充滿生命力與未來性的踏查報告,也不辜負理事長的邀請。

  • 社區的核心價值─認識世界之眼

對我而言,社區是認識世界之眼,透過認識自己的家鄉來理解世界,除了「靜態」的人文地產景層次,也應該包括幾個動態的文化內涵,前者社區的知識肯定優於我這位「他者」,而後者就就得具備「詮釋地方」的能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從當下的熟悉的地景、地貌(空間)理解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年代)。以下寮社區為例,筆直的木麻黃道、頹圯的港務局長官邸、新建的港務局訓練中心、位於臨港路4段的調查局航業調查處的設立,都代表國家政策對這塊日治時期海埔新生地的國土規劃思維。
  2. 從事件發生的時間去理解地景、地貌(空間)的變化,這種變化通常不是單一的發生的,可能與國家政策、時代局勢有所關聯。例如民國60年代以後臺灣產業的變化,可以「見微知著」,下寮社區僅存的鐵馬店、乾洗店都可以作為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的見證。
  3. 找出關鍵事件的節點(node),通常這些節點都是國家重大政策或建設的執行。以下寮社區為例,海軍醫院的設立與裁撤、臺中港的興建與擴建,這些國家重大政策都直接、間接影響了地方的興衰。
  • 社區的公共性格與角色

社區營造作為一種公共性的展示,必須先理解自我的性格與扮演的角色,我引用Margaret Mark (2002)所提出的〈動機與原型角色的特質〉作為社區公共行銷的自我定位。

動機與原型角色的特質

動機

穩定/控制

冒險/征服

獨立與實現

歸屬與社交

原型/

座右銘

創造者

If you want, you can…

英雄

 A Will is a way !

天真者

Be yourself !

弄臣

No dancing, no revolution!

照顧者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

亡命之徒

Rules for broken!

探險家

Do not trap me!

凡夫俗子

All men are equal !

統治者

Power is not everything, it is the only one !

魔法師

Anything can happen !

智者

Truth will make you free.!

情人

You are the only !

負面思維

混亂與失控

無能與無力

被出賣與空虛

流放與遺棄

正向行動

助人的安全感

征服的成就感

實現的幸福感

團體的歸屬感

整理自Margaret Mark (2002, p. 31)

 

以下寮社區為例,它扮演了「凡夫俗子」的角色。去年出版的《漁寮囝仔討海夢》(陳常瑞, 2017),正是反映在開港工程完成以後,下寮遭到國家建設的流放與遺棄,漁民重新尋找自我歸屬感的的過程,對社區來說,下寮要走出去,可以訴諸情感行銷,重新建立與世界的連結,但前提是社區要會說故事,而且是充滿歷史文化與生命力的故事。

  • 下寮社區文化資源踏查

從社區的核心價值與角色定位為基礎,我們重新省視下寮社區的文化資源,當有不同的想像與切入點,將地方歷史事件的節點作為地方串連世界的起點,透過社區民眾來陳述,這是我所謂地方詮釋的動態文化內涵。首先,產業是地方振興的根本,轉型又是必然的道路,在地商家最具公共性意義,應該作為優先彰顯的標的,如何將傳統商家詮釋為「產業文化資產」,需要一段轉譯的過程;其次為史蹟點的建構,它可以簡單的透過樹立解說牌的方式(公共展示),藉以彰顯社區歷史文化的痕跡,讓地方文史成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第三是已列為法定文化資產的「歷史建築─台灣港務公司築港路副首長日式宿舍」,結合週境與木麻黃大道可作為社區文化景觀,這部份的資源最龐大,但社區如果能具備前兩者的轉譯詮釋能力,後者反倒是水到渠成的過程。接下來我就以下寮社區為例,重新詮釋社區裡的產業文化資產、社區史蹟點與文化景觀,以作為社區未來申請都發局社造施作點之參考。

(一)產業文化資產

1944年美軍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1. 鰲興海產與梧棲漁港的身世

陳靜修攝影

 

陳常瑞攝影

清水梧棲漁港

1937年未完成的日本「新高港」,在民國60年代捲土重來,成立「台中港建港委員會」,以軍、商、漁三用港口為建設方向,建港基地與漁港出入口擴大北移,從此梧棲漁港在清水。民國78年開放自由小三通後,漁港朝生產、休閒、觀光方向發展,卻與以海為生的下寮人無涉。十年以後(民89),政府以七百萬的價購與轉業金,收購下寮僅存的87艘筏仔,意味著下寮人在失去賴以為生的海棚以後,數百年來的沿海捕撈生活也就此劃下句點。

卻有有不服輸的下寮人,「整」更大的漁船繼續與大海搏鬥,鰲興號可為代表,鰲興漁產直銷是當地一大特產,街仔販賣的日曬烏魚子,同樣是傳祖傳野生烏魚子製作而成,絕對值得遊客一遊。鰲興招牌現由兩兄弟傳承,哥哥負責販賣生鮮,弟弟負責出海捕撈,本店在臨港路四段435號,最特別的是民生街79號的老店仍然由老母親守著,以「阿母の店」為名,傳承兩代的情感。

 

日曬的野生烏魚子(陳常瑞攝影)

 

  1. 鐵馬店見證的臺灣單車產業史
  2. 34年次的老闆陳連坤先生從民國57年營業至今恰好半世紀,這家位於社區小角落的鐵馬店,見證臺灣單車產業的興衰與轉型,陳大哥說:「 以前社會落伍,國小畢業就要找工作,大部份梧棲人選擇討海,我不願意,就跑到清水、市區的單車行當學徒。當兵回來以後回街上自己開店,從民國57年營業至今。早期囝仔車(兒童單車)很受歡迎,現在一方面社會環境改變,一方面受大賣場的影響,鐵馬店幾乎都收起來了。民國80幾年是景氣最好的時候,現在就是開著店讓大家有地方可以灌風打氣而已。偶而有人下訂單,我就進捷安特的車子進來,臺灣的單車幾乎都是大品牌的天下,我不是經銷商不能展示它們的車子,店裡擺的都是員林華陽行的臺灣製單車,這個品質比較好,主要以內銷為主,大陸貨我不願意賣,那些都是賣場裡的「抽獎」車,一台一千多元就有了。

隨著民生經濟的發展,高單價的單車從交通工具轉變成休閒用品;低成本單車不再講求售後服務,轉成一次性消費的贈品。至於原本象徵幼兒童年禮的儀式式物品,也為電子娛樂商品所取代,鐵馬店在街上作為營業商店的功能顯然已經消失,但作為社區民眾情感交流、老人家鐵馬打氣補胎的所在,仍有其存在的意義。若能由社區運作轉型作為「梧棲老街鐵馬產業文化館」,以其原本公共性的特質,將可昇華為下寮臺灣單車產業文化資產。

  1. 乾洗店見證社區民國60年代的風光

前縣長黃仲生故居旁,有一家隱藏在社區巷弄裡的乾洗店,民國46年次的老闆紀先生說:「 早期我們學歷都低,我弟弟先做這行,我本來做黑手,後來他到農會上班,我們兩兄弟就一起經營這家洗衣店。白天各自工作,晚上就輪流洗衣、送貨。早期是以海軍醫院的軍人便服為主,築港工程的時代(民國60年代),有榮工處、中華工程人員的衣服都會送洗;另外,以前人都有一套正式的西裝,也只能拿來乾洗,所以生意很好。現在都是一些老顧客,公司行號的老闆對衣服比較講究,所以會拿到這裡來送洗。

 

這家隱藏在巷弄的乾洗店從築港工程年代營業至今已近半世紀,見證社區民國60年代小鎮的風光,看似簡單的一家洗衣店,卻代表背後一個大時代產業發展的脈絡與興衰。市區裡的洗衣店也許吸引不了眾人目光,但下寮社區的洗衣店就顯得突兀而引人好奇,這適足以作為社區行銷的亮點,紀老闆形容自己從「黑手變白手」的創業過程,口條清晰、生動活潑,如果可以轉換身份為社區洗衣產業文化解說員,光自身的故事就夠精彩了。這裡我們並不強調前縣長黃仲生故居的重要性(名人宅邸是一般常見的操作方式),與其懷想社區過往的榮光與地靈人傑,不如以歷史文化重新詮釋生活產業,增強社區商家的能見度。

陳常瑞理事長繪製的下寮社區地圖

(二)社區史蹟點

  1. 海軍醫院與梧棲新村

下寮曾經有過一座眷村─梧棲新村,前身是日軍海軍飛行隊「新高飛行場」飛官宿舍,47戶日遺房舍戰後為海軍接收。民國42年,海軍第一醫院設立於梧棲,成為安置醫生職員的梧棲新村。至於海軍醫院前身是位於南投的海軍療養院,專責結肺核病(TB)治療養護,結核病獲得控制以後,醫院任務多樣化,包含內科、外科、骨科、婦產科和放射科…等,以服務對象以清泉崗海軍陸戰隊66師官兵弟兄為主,民國71年「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設立,海軍醫院階段性任務完成,民國75年遭整併裁撤,從此走入歷史。原醫院與眷村位置一部份為停車場用地,社區可設計社區史蹟點解說牌,以彰顯這段過往的歷史。一來讓人們知道梧棲區唯一的眷村所在地,二來也讓民眾知道,除了北部基隆與南部左營以外,中部曾經有一座海軍醫院在梧棲下寮。

  1. 灰色史蹟點─下寮摸乳巷

一如許多軍人聚集的地方,性產業也隨之興起,在外島軍中樂園盛行的年代,小鎮裡的紅燈戶也解決許多海軍醫院駐(住)院官兵的生理需求。富美宮對面的小巷子,地方民眾稱為「下寮摸乳巷」,蜿蜒的巷弄座落幾間沒有開窗的窄門矮房子,依稀可見當年尋芳花問柳的人潮。隨著築港工程完成與海軍醫院裁撤,外地來的神祕姑娘也離開了。相較於許多社區興起的「3D懷舊彩繪巷」,下寮摸乳巷承載地方發展的「灰包經濟」,作為情色文化景觀的一環,或可滿足外來者的好奇心。

(三)文化景觀─港務局宿舍區

台灣港務公司築港路副首長日式宿舍

下寮木麻黃大道

 

日本時代為了防沙需要,在濱海聚落普遍栽植木麻黃,下寮社區也不例外,比較特殊的是這條林麻黃林道通往港務局宿舍,旁邊還有一處下寮孩子難忘的兒童樂園。就現今的地貌來看,樂園消失了,港務局114層樓建物宿舍在民國102年拆除,重新規劃為「海運產業培訓園區」,嶄新的大樓已興建完成。興建於日昭和19年(1944)的副首長宿舍,在地方人士的努力下,也於1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台灣港務公司築港路副首長日式宿舍」,由文化局進行緊急加固,後續將完成調查研究,修復完成以後以OT方式委外經營,若再加上戰後興建的首長宿舍(閒置中),以及庭院中的植栽、園藝景觀,未來勢必成為社區的亮點,前提是社區必須具備說故事的能力,利用這幾年社區營造的計畫,重塑下寮社區意象,增強軟、硬體的文化意象。

 

短短的兩個小時的社區資源踏查,以一位「他者的眼光」當然無法窺其全貌,卻也可以他者的眼光理解在地人所無法看見的資源優勢。社區還有一些已經消逝的傳統產業(如製鞋業),也有一些不願曝光的傳統產業(如羽毛花製作),還有幾間因為街上沒有連鎖超商而存在傳統商店(篢仔店),這些商店都存在著居民兒時的回憶,社區一直有很多故事,只是有些人還沒有說出來,有些還沒有被記錄下來。今年社區接續申請都發局社造點,計畫名稱《日落梧棲港 情望漁寮文化走廊》,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下寮社區作為未來提案的施作點參考,也不負理事長的托付。

 

 

 

 

 

arrow
arrow

    蔡金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