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和平新城的尋根之旅
責任撰稿:臺灣東鯤文史協會蔡金鼎
照片提供:陳亭苟

和平新城尋根之旅

清水地區從戰後先後成立忠勇村、信義村、和平村、陽明新村、果貿一村、銀聯二村及慈恩二十村等7個眷村。民國86年,和平新村改建為和平新城,容納來自清水區原和平新村、忠勇新村;梧棲區梧棲新村、沙鹿區忠義等四個舊眷村的眷戶。相對於果貿、陽明兩個大型眷村改建以安置原眷戶為主,和平新城容納的四個舊眷村,就顯得多元而有趣。

清水區原眷村分佈圖

和平新村

和平新村是接收原日遺眷舍而來,舉辦這次尋根之旅的周念仇理事長談到這座村子過去的歷史:

和平新村是日式的房子,都是比較高級的住宅,當時是日本人在這裡做生質石油給員工的宿舍,他們用果實長刺的蓖麻當原料,因為戰爭後期已經沒有能源了,所以這裡和式住宅都是官階比較大的,所以眷村戶數不多,像傘廠副廠長徐曦、發廠廠長劉汝玉,他們的房子都是雙併式的。(周念仇口述)

周念仇口中的傘場、發場就是位於忠義新村旁,隸屬於空軍第三供應支援處(三支處)的降落傘縫製廠和發動機修理廠。

 

空軍第三供應支援處

民國28年中國航空委員籌建第一座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簡稱「發廠」)於雲南省昆明市區,但籌備期間即被日軍炸毀。翌年(民29)為防止日軍空襲,重新選址於貴州省大定縣羊場壩的溶洞群中(俗稱烏鴉洞、清墟洞)秘密籌建。民國36年因局勢逆轉,發廠奉令遷台,廠長顧光復指派廠務科長李碩豐到台勘察廠址,初由航空技術局提報二處,一為花蓮,二為清水,經勘查後,咸認花蓮地處偏遠,鐵、公路交通不便,且無適用之廠房及眷屬房舍。而清水現址係日本之石油公司,有現成廠房五棟,並有甲、乙、丙區現成眷舍,距清水市區2.5公里,據台中市23公里,鐵、公路四通八達,其條件優於花蓮,於是定址清水。民國38年間,發廠機具陸續由廣州分廠空運到清水,主要任務是修護屏東基地的C119往複式發動機、松山機場的C46C47專機、岡山空軍官校試發機,及嘉義基地四聯隊戰機與直昇機傳動軸等,並透過台中港火車站貨運火車來載運。

民國42111日,發動機製造廠改隸「空軍第三供應支援處」(簡稱「三供處」或「三支處」[1])隸屬空軍後勤司令部,由韓德麟任第一任處長。三支處於50年代,響應「克難運動」,改裝一輛 CMC 大卡車,用教練機引擎「萊克敏」發動就換裝原有之卡車引 擎,改裝完成後,自清水開上台北參加展示,曾獲得克難成果評審第一名之殊榮。民國43111日該廠與空軍降落傘修製廠合併,改隸編為空軍第三供應支援處,隸屬空軍後勤司令部。民國6771日更名為空軍第三後勤支援處。8671日與空軍第一後勤支援處合併,成立空軍第三後勤指揮部,和平新村、忠義新村眷戶於同時陸續遷出,進入和平新城改建期。

 

忠勇新村

1992年五萬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忠勇村)

李猛如先生

忠勇新村有8棟建築,每一棟是9戶,全村一共72戶人家,村子裡以貴州、四川省居民為主,來台第二代因為從小在村子裡一起長大,到現在都還保持家鄉的口音。

我是民國41年出生在忠勇新村,民國38年我父親從大陸跟著部隊過來,就一直住在忠勇村。我父親是江蘇人,母親是四川,我的祖籍在大陸,但絕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我們從小就講媽媽的話,所以四川、貴州口音都還在。我們從小就在刻苦的環境長大,從煤炭、煤球到現在瓦斯爐,生活變化很大,現在的年輕人體會不到的。小時候孩子很多,三男三女,兄弟還夭折兩個,那時候也要醫藥不發達,爸爸媽媽根本不管你的。(魏炎德口述)

魏炎德就讀空軍財務學校(今國防管理學院)畢業,從軍後就離開村子在台北生活,一直到退伍以後落葉歸根又回到清水家鄉,住在和平新城裡。

空軍生活比較安定,不像陸軍調動那麼頻繁,軍人薪水都差不多,那時候家庭孩子67個,薪水加給再多也不夠用,小時候家境不好,大家擠破頭要進空軍,現在招生都招不滿,報考的人數也不足,空軍以飛行員為主,我們後勤部隊比較不受重視,但大家還是拼命想進去。村子裏大概就是吃青菜吧!頂多過年過節多個臘肉,哪裡有這些大魚大肉?清水是鄉下地方,也沒有機會可以兼副業,婦聯會推廣大概就是在市區做做樣子。(魏炎德口述)

李顯華村長從民國38年住到民國98年搬離剛好是一甲子,他回憶村子裡人人以空軍為榮的回憶:

我也是41年出生在忠勇村,我以身為空軍為榮。我是空軍是進專修班畢業,當時能進專修班就很高興了,我們一直以進入空軍為榮,想盡辦法都要進去。視力檢查是第一關,那時候視力不好,專修班不是在空軍醫院體檢,是在陸軍野戰醫院,不需要用儀器檢查,可以用人工打pass,我的前任村長是色盲,也是這樣進去的。第二關筆試其實我們也不行,監考官都放水,睜一眼 閉一眼,主要大家都想從軍報國嘛!我們那一期空軍機校招了250個人,前50名台中縣就有一半以上。(李顯榮口述)

熱衷於眷村文化保存與發揚的李猛如也提到村子裡的日常生活的趣事,過往雲煙彷彿歷歷在目:

房子中間有一道木門,前後住各住一家,經過三次改建才把木門拿掉成一戶。一開始真的有竹籬笆,竹編夾篾牆,那是軍方統一的作法。除了居住的房子,這個村子外圍的幅員很大,差不多2/3以上的人家都有自己的菜園,而且面積很大,夏天收成不好,但冬天菜很多,像蘿蔔就會醃製起來當醬菜,小孩子會到田裡挖地瓜,找木麻黃的葉子到廚房竈裡烤地瓜來吃。還有1/4的人家會養豬,一戶就兩隻而已。賣豬的時候在村子是大事情,半夜12點多養豬的人家會讓豬不斷吃東西,吃得又肥又大,半夜三、四點豬販依約前來,秤重的時候價格才好,一整個夜裡豬會一直嚎叫,我們就知道村子裏有人要賣豬了,大家統統起床湊熱鬧。(李猛如口述)

學區內的孩子都是就讀建國國小,以前建國國小外省人是大眾,台灣人算小眾,一個班級五十個,台灣人大概才十個左右,小時難免有衝突。

我們是建國國小畢業,因為清水大部分是空軍,那時候空軍子弟佔大多數,有時候跟台灣孩子也會起衝突,他們叫我們阿山仔豬,我們罵他們台灣豬,現在成年了,大家感情好的不得了。(李顯榮口述)

清水區建國國民小學

民國47年秋天,政府為解決軍眷學童就學,商請第三供應處同意在西社里銀聯二村西側撥地1.89公頃,並由省府撥款42萬元,興建教室4間、辦公室1間、宿舍兩間。同年1010日成立清水國民學校中社分校,旋於翌年(民482月獨立改稱台中縣清水鎮建國國民學校,徐秀峰先生為首任校長。建國國小成立與附近眷村的設立息息相關,由於學區內有不少當地台籍子弟亦就近就讀,卻是學校內的少數台籍學生,在語言、文化相異的情形下雙方共同學習,形成一幅特殊的教育文化場景。

和平新村與忠勇新村都是因應三供處而存在,和平新村是高階長官的官舍,忠勇村則屬於一般低階軍士官的房舍,普遍生活並不好,家中婦女為了貼補家用,紛紛搶著進去當時的傘廠工作。

三供應處有兩個單位,廠區都在忠勇村旁。一個是發修廠(發動機修理廠),就是現在的海巡署;另一個是傘廠。當時村子裡有很多女性都在裡頭縫傘布,這些人要接受身家調查,如果先生背景不好就不准去。

忠義新村

1992年五萬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忠義村)

奚浩老師導覽忠義新村

清水有忠勇新村、沙鹿有忠義新村,可以想見這兩個村子都是空軍眷舍。忠勇新村鄰近的和平新村是日本石油公司的日遺房舍,忠義新村最早的發展也是由日軍診療所的軍醫院與眷舍開始。忠義新村的發展可以概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期:公館機場時期

忠義新村舊名十三寮,也是村子最早的起源。日本時代有一座80幾公頃的公館機場(面積略小於臺中公園),日軍在機場旁興建遠東地區第十三大隊軍用診療所留下八棟長條型的日本房舍,現在尚能保存下來的有三棟。二戰結束以後,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一小部分的空軍飛官直接進住軍醫院日遺房舍,當時稱為公館新村,一共有86戶。

第二期:清泉崗機場時期

民國44年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民國45年,擴建原本日治時期的海軍飛行隊公館機場,興建一座遠東最大軍用機場-清泉崗空軍基地(簡稱CCK),此興建工程稱為「陽明山計畫」,公館機場擴建成清泉崗機場,從80公頃擴大到1400公頃(約100個臺中公園),為了擴建機場有三個村子被遷村。原本中部機場以運輸機為主,因越戰需要,一時急需F104之地勤及作戰聯隊,故將原駐紮清泉崗之運輸機調往屏東機場,成立運輸機聯隊;再將駐紮屏東北機場的空軍第三聯隊F86軍刀轟炸戰鬥機調來清泉崗,改編組成427聯隊。當初為了安置這些突然增加的空軍弟兄,由婦聯總會覓址興建安置飛官眷舍,以及地勤軍士官眷舍,俗稱的「忠義新村」於焉成立,以安置地勤軍士官為主。但就軍方列甪的角度而言,仍以「公館新村」名之。

第三期:裝甲兵及其他部隊時期

民國38年大陸變色,當時撤退到台灣的共有四個裝甲部隊總隊,第一總隊是由蔣經國帶領的火牛部隊、第二總隊是駐紮於湖口的捷豹部隊、第三總隊金剛部隊、第四總隊鐵虎部隊。來台以後,第二總隊(捷豹部隊)與第四總隊(鐵年部隊)整編為裝一司駐紮新竹湖口;第一總隊(火牛部隊)與第三總隊(金剛部隊)整編為裝二師駐紮在台中的清泉崗[1]。同時期(383月)陸軍裝甲兵學校亦於上海遷移臺中西屯,不久(民412月)再遷於清泉崗,由蔣緯國將軍擔任裝甲兵司令部司令。一直到民國53年初湖口兵變爆發後(9月),陸軍裝甲兵司令部與學校才遷移至新竹湖口。長期研究忠義村文史,也在村子裡開設獨立書店大家書房的奚浩老師告訴我們這段裝甲兵進駐的過程:

裝甲部隊進駐清泉崗有保護427聯隊與美軍參與越南的任務,蔣緯國當初帶著廚師在這裡辦軍官俱樂部,大廚炒菜的時候,旁邊一位年輕的媽媽就偷偷的學,後來媽媽變奶奶,就開了臺中市最有名的復興餐廳。接著海軍陸戰隊也來了,公園外面以前就是海陸營區;接著是鐵道兵、憲兵,所以一度有好幾萬部隊駐紮在這裡,以前這裡街上幾乎是人山人海。現在復興餐廳那一整排以前有很多商店,據說還有軍中樂園。以前這裡有小吃店、冰店、彈子房、菜市場..應有盡有。後來眷村移走了,這裡就逐漸沒落了。(奚浩口述)

第四期:原住民移入時期

民國89年以後,忠義村突然湧入大批原住民,這批原住民來自不同族群的原鄉部落,主要以建築工人為主。他們來這裡蓋房子、興建科學園區。

現在這個村子原住民有九族人數將近一千人,跟眷村原有的老居民人數相當,這裡成了真正的九族文化村。再加上這裡有新住民(移民),所以早就豐富的文化特色,在台灣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傍晚會有很多人到公園聊天,每個人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這裡是一個非常有故事的村子。(奚浩口述)

妹妹嫁到忠義村的李猛如也提到村子裡特殊的文化現象。

我妹妹嫁到忠義村,根據報紙報導,湖南人嫁到台灣人數最多就在忠義村,鐵道兵重要負責現在潭雅神綠園道原有的軌道維護。這裡的村民原本應該到清水和平新城,但是總總考量,有的人還是選擇留下來,選擇領取補償金,去的人戶數並不多。(李猛如口述)

梧棲新村

相較於其他三個眷村屬於空軍所轄,梧棲新村不僅特殊,也是臺中市少數的海軍眷村。梧棲新村的前身是日軍海軍飛行隊「新高飛行場」飛官宿舍,全村一共有47戶日遺房舍,戰後為海軍所接收。民國42年,海軍第一醫院於梧棲設立,梧棲新村為安置醫院醫生職員而設立。

梧棲海軍醫院

梧棲海軍醫院前身是位於南投的海軍療養院,專責結肺核病(TB)治療養護。民國42年,療養院搬到梧棲稱為海軍第一醫院,首任院長江偉琳,後(民70)出任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民國48年八七水災期間,曾出動官兵二百多人,搶救了災民一千多人到達安全地區,並收容一百五十個受傷災民住院治療,每天門診多達四十多人。結核病獲得控制以後,醫院任務多樣化,包含內科、外科、骨科、婦產科和放射科等,主要以服務清泉崗海軍陸戰隊66師官兵弟兄為主。民國71年「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設立,海軍醫院階段性任務完成,民國75年遭整併裁撤,從此走入歷史。

 

 

談志國伯伯住在梧棲新村,負責海軍醫院車輛管理的工作,一直到現在還是不習慣坐別人的車子。他提到十八歲從上海從軍撤退到臺灣的那段經歷:

我是民國20年出生於南京,民國38424日南京失守,我在前一天逃難到上海姑母(媽)家暫住。我姑母家離大世界很近[2],很多年輕人都聚集在那裡談論臺灣的事情,當時上海情勢也很吃緊,大家一直在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辦?當時國軍在那裡要募兵到臺灣,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軍種?後來才知道是「上海陸戰大隊」在招募新兵入伍。入伍以後在軍艦上換上棉襖軍服,四月份上海還很冷,到台灣基隆港登陸,天氣熱得不得了。跟著部隊傻傻的到南投萬丹(指南投民間鄉萬丹山),後來就到部隊裡受士官訓、移防澎湖、參與大陳島戰役,從大陳島撤退回來以後,民國53年調派梧棲海軍醫院負責車輛管理,就一直住在梧棲新村。民國75年,梧棲海軍醫院解散整編,我們醫院很多人被調到左營海軍總醫院[3],不到一年大家就通通辦理退休,又回到梧棲新村住下來,但是醫院沒了,就剩下一個廢墟一樣的村子。(談志國口述)

談志國在魚寮故事館看到自己駕駛的救護車照片

張聆是另一位土生土長的梧棲新村居民,父親是河南人,隨著海軍撤退到臺灣,就一直住在梧棲新村

我是民國44年出生在梧棲新村,民國64年進入海軍醫院服務,屬於聘僱人員,那時候稱為海軍台中醫院,主要負責行政人事人員。梧棲眷村住戶當都是海軍醫院的軍職人員,因為上班很穩定,很少人調動到其他單位。早期梧棲海軍醫院和中清路上的空軍醫院是附近民眾主要診療的場所,海軍醫院在民國75年裁撤以後,才成立台中榮民總醫院,我們等於是被犧牲掉的,海軍不懂爭取。醫院裁撤以後,土地是港務局土地,他們竟然趁半夜封鎖大門,不讓我們進入。村子裡的老人家不斷抗爭,最後才把圍籬拿掉,醫院沒有人,我們住在村子裡的人也沒有價值了。(張聆口述)

 

[1] 資料提供:前金剛新村萬永順。

[2]上海大世界,又名大世界游樂中心、大世界游樂場,簡稱大世界,是位於上海的一個大型機動游樂場,由黃楚九於1917年創立,1928年由著名建築師周維基設計重建,俗諺稱「不到大世界,枉來大上海」。)引自維基百科上海大世界條目

[3] 早期海軍有三家軍醫院第一醫院在台中梧棲(75年裁撤)、第二醫院在高雄左營(今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第三醫院在基隆市(今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

 

[1]空軍當時有三處供應支援處:一支處在高雄岡山、二支處在台南市、三支處在臺中清水。

 

arrow
arrow

    蔡金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