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七年刻意挑選一~兩天跟著白沙屯、鎮瀾宮媽祖徒步進香,不論刮風下雨、晴天豔陽,香丁腳愈來愈多,年輕人更將其視為一種流行。這全拜近幾年「本土意識抬頭」之賜,這意味著公部門經濟資源的挹注、地方政治角力的競逐、教育文化的推波助瀾、媒體光環的關注等,總之就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也莫怪這幾年許多廟宇「爭祀」媽祖,全臺痟媽祖,不認識媽祖、沒有跟著媽祖走一趟,你/妳就落伍了。

我一直以為過度的資源的分配其實是一種「掠奪」,我親耳聽過一個老外以為臺灣是只有「媽祖」的一神論國家。姑且不論媽祖的政治經濟學(因為太複雜了),光從一個「香丁腳」的角色,我想比較白沙屯、大甲媽徒步進香的兩種不同的神聖「氛圍」,我以「白沙屯看門道、大甲媽湊熱鬧」來形容這種現象。

眾所皆知(最好是),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日期、天數、路徑、駐驆完全是不可預知,一切以「神意」為依歸;至於大甲媽就全然充滿人為的算計,光從北港朝天宮進香改為到新港奉天宮遶境,就發現「人力」可以左右百年來的傳統,更遑論在彰化市對黑道角頭搶轎的全面棄守,以及沿途在「傳統」廟宇駐驆時間愈來愈短,反倒是對地方財團勢力祈福的儀式愈來愈隆重。君不見舞台上熱褲靚女、薄紗短裙吸引眾人的目光,鋼管舞台車一路隨行好不熱鬧。就傳統信仰而言,老祖宗知道「王爺」三妻六妾頗好此道,在「非常」時期「敢」偶一為之,只是「默娘」為待嫁閨女,在天上看著沿途肉慾縱橫,內心何感?我們怎敢?

 

白沙屯媽祖的進香隊伍少了陣頭辣妹的喧囂,通常是平和地在鄉間小路行進著,最常見的鼓噪聲是來自神明決定路線的那一刻,群眾不約而起的掌聲。有許多信眾在沿途獻花頂禮,執事人員會停下來獻敬再返還,沿途有民眾主動跪著等待「踜轎腳」,除非媽祖在趕路,否則神轎班也大都從善如流,滿足信徒的期待。去年神轎就在元長附近一個鄉間小村落指示駐驆,冒出一位老者戴著口罩、手攑香爐向媽祖行禮,頓時氣氛凝結、眾人屏息。我低聲問隔壁一位阿婆:「這位老人家是地方頭人嗎?」她回答:「不是啦,老歲仔著歹病啦!看起來媽祖在治病。」這阿婆說來輕鬆,好像這只是習以為常的儀式,只見在老人家淚流滿面,後面一群村內信徒跪了下來準備踜轎腳,神轎再起伴著眾人的歡呼聲繼續前進,這門道只有跟著白沙屯媽祖才能了解。

 

 

 

arrow
arrow

    蔡金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